□ 龐小條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,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、人才培養模式,為發展新質生產力、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。”建設海洋強國,教育是基礎,人才是核心。涉海高校是海洋新質生產力人才培養的主陣地;在此語境下,新質生產力賦予教育新的內涵:它既強化了人才培養所需的海洋意識和創新意識,也使二者相互作用,聚合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意識。
塑造面向新質生產力的海洋戰略意識
常言說,誰控制了海洋,誰便控制了世界貿易。誰控制了世界貿易,便控制了世界財富,也便控制了世界本身。近代大航海后,海洋意識培養逐步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的重要目標。
航運價值曾在海洋價值體系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。隨著科技發展,海洋作為資源匯集地和科研前沿的戰略價值地位日益凸顯。控制海洋的關鍵,不止于控制貿易航線,還在于通過科技開發和利用海洋巨量資源。海洋大時空尺度、復雜的極端環境、脆弱的生態環境等,激勵著海洋科技更傾向于以創新性甚至顛覆性的形態出現。發展新質生產力,就是要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等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。海洋科技本質上具有新質生產力意蘊。培養引領和創造海洋新質生產力的人才,是新時代涉海高校海洋意識培養的核心目標。
大航海打破全球孤立隔絕的狀態,帶來了全球市場與技術革命,海洋強國成為歷史大勢,全球視野成為海洋強國戰略的邏輯起點,也成為培養引領海洋新質生產力人才的邏輯起點。我國是海洋大國,“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”,涉海高校作為培養海洋人才的搖籃,其培養的人才必須具有濃厚的家國情懷,才能激發出大學生經略海洋、維護海權的強烈責任感,擔負起建設海洋強國的歷史使命。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全球戰略視野構筑的海洋意識,是以原創性、顛覆性科技創新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生動力,也是涉海高校培養人才的基本價值取向。
培育驅動海洋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意識
培育創新型人才是現代教育的共識。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,海洋孕育了無窮的創新意象;海洋與新質生產力疊加,賦予創新意識以藍色意蘊與戰略內涵,使這種創新意識不僅成為驅動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動能,也成為涉海高校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。
海洋是涉海高校的立校之基。海洋孕育了無窮的創新意象:海洋深邃而幽暗,深海勘探、海洋衛星遙感、海洋人工智能、藍色能源新技術等,體現出海洋新質生產力非凡的創新性;海洋廣闊而機遇無限,利用新技術、開發新產品、滿足新需求、開辟新市場、形成新產業、催生新業態等,這種基于創新的、以開辟非競爭市場為核心的戰略,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“藍海戰略”。據此而論,創新意識無疑是涉海高校教育的天然底色。
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。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。涉海高校語境下,新質生產力教育的本質,是激發藍色創新潛能,塑造引領未來的海洋新質人才。這意味著涉海高校要將藍色創新意識貫穿于其辦學理念、學科與專業設置、人才培養模式及教育教學全過程,構筑引領海洋創新發展的競爭優勢。當藍色創新意識完全內化為涉海高校的教育血脈之中,便能不斷地培養出具備原創性、顛覆性創新能力的藍色力量,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。
強化支撐海洋新質生產力的文化意識
對于涉海高校新質生產力教育來講,海洋意識引領創新方向,創新意識賦能海洋發展,二者相輔相成,如鳥之雙翼、車之雙輪,以海洋意識與創新意識為主導,孕育出涉海高校獨特的文化意識。這種文化意識的建構不應是“1+1=2”的簡單組合,而是“1+1〉2”的復雜系統協同效應。
文化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的靈魂;文化也是一個組織、一個學校的靈魂。夯實支撐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文化意識,就是筑牢涉海高校立校之基。這種獨特的文化意識,深深影響著涉海高校師生,他們既是濃厚家國情懷、宏大全球戰略視野、顛覆性藍色創新能力的承載者,也是其踐行者和創造者,從而為海洋新質生產力教育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。
本文系連云港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“涉海高校語境下‘新質生產力’教育內涵與實踐路徑研究——以江蘇海洋大學為例”(項目編號:24LKT0029)研究成果。
作者單位:江蘇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
總值班: 曹銀生 編輯: 梁紅燕
來源: 連云港發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