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連網】(徐譽寧 陳潔)“百善孝為先”“夫孝,德之本也”,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文化,一個家庭良好家風的養成也應該由孝道開始。在連云區墟溝街道東園社區范德巧老人家里,五個兒子和兒媳婦,爭先恐后搶著照顧老人,一大家人重孝崇德,書寫了一段以孝治家的佳話。
全家二十多人爭相孝老
都說“家有一老,如有一寶”。82歲的范德巧便是家中一大家人爭相照顧的“寶”。范德巧的老伴幾年前去世,五個兒子和兒媳婦爭相邀請范德巧到自家居住,但范德巧怕給子女添麻煩,依舊選擇自己居住,于是五個兒子和兒媳婦每天晚上都會輪流過去陪伴老人。每個周末,一家四代二十幾口人也都會到老人家聚會,一家人圍坐在圓桌前,其樂融融。
前不久,范德巧因為胃病住院,五個兒子和兒媳更是爭著照顧老人。雖然大家都要忙工作,但無論有多忙,每天都有兒子或兒媳按時給老人做飯、擦洗,陪老人聊天、過夜,確保24小時有人值守。有時候,五個兒子和兒媳婦經常為了誰給老人做飯、誰晚上陪護老人而爭論。
因為老人不能吃硬的食物,大兒媳稽月親手給老人做了饅頭和面條,二兒媳還專門給老人煲魚湯。
這些年,五個兒子和兒媳還爭相帶老人出門旅游。這些年,范德巧先后去過海南、深圳等十幾個城市。大兒子和大兒媳婦最近還計劃,帶老人體驗一下高鐵,并帶老人乘坐游輪去一趟國外。
自小耳濡目染堅守孝道
在墟溝街道東園社區,只要提到范德巧的幾個兒子和兒媳婦,大家都會夸贊有加。而每當這時,范德巧心里便會感到無比幸福和滿足。
“母親開心,比什么都重要。”范德巧的大兒子朱先旺說,父母文化水平不高,他家沒有什么成文的家風家訓,但孝順一直是他們家對后代最重要的要求。
在朱先旺的記憶中,母親范德巧對爺爺奶奶也十分孝順。自從母親嫁給父親的那一天起,爺爺奶奶便跟著母親生活。母親對待奶奶就像對待親媽,一輩子都沒與奶奶紅過臉。
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家中經濟條件有限,并且買布做衣服要憑布票。讓朱先旺印象深刻的是,當時,母親總是會將布票攢在一起,等湊夠了,就去將布買回來,并且每次都是優先給奶奶做衣服。奶奶身上穿的衣服,幾乎都是母親做的。
不僅如此,奶奶住院時,也都是由母親照顧,即便不分晝夜地守候,母親也從來沒有怨言。家中只要有點好吃的,母親也最先給奶奶吃,因為母親對奶奶無微不至的照顧,奶奶的晚年生活很幸福。
孝老敬老家風代代相傳
家風,如同一個人有氣質、一個國家有性格一樣,一個家庭在長期的延續過程中,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習和風貌。談到家風,朱家的大兒媳稽月說,孝順是他們家約定俗成的家風。自從她嫁入朱家起,她就感受到朱家的氛圍很好。婆婆與她的婆婆和妯娌都相處得很融洽,這無形之中對他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,并一代代傳承了下來。
如今,朱家四世同堂,一大家二十幾口人,每個人都很孝順,這也使這個家庭聚起一股向心力。這么多年,家中的每一個成員從不為雞毛蒜皮的事計較,大家相處得都很融洽。每當家里遇到困難,一大家人齊上陣,共同商量解決辦法,共同擔起這個家。
孝順老人的良好家風,也影響了孫輩。范德巧共有3個孫子和2個孫女。翻看范德巧的衣柜,嶄新的棉襖和外套就有十幾件。這些都是孫女和孫媳婦買給老人的。范德巧經常自豪地說:“我的新衣服多得穿十天都不重樣。”
“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。要做一個好人,一個成功的人,首先就要做到孝。”范德巧的大兒子朱先旺說,他即將迎來退休生活,他打算退休后好好陪陪母親,幫母親實現去國外旅游的愿望。作為家中長子,他會做好孝老敬老的榜樣,讓子女們將孝順的好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