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連網】 (徐譽寧)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,擠擠總是有的。對于有些人來說,很多東西都像海綿里的水,用完的牙膏、洗面奶、護手霜能擠出許多驚喜來。而在擠之前,他們都要做一件事:剪一刀。于是,他們有了個可愛的名字“剪開族”。眼下在港城的年輕人中,興起了一股“剪開風”,凡是外包裝較軟的并且具有“剩余價值”的物品,都會被他們剪開后再充分利用。追求此種節儉方式的年輕人被稱為“剪開族”。他們在環保節約觀念的影響下,利用手中的剪刀,剪開多種物品再利用,踐行著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。
3月9日早晨,家住海州區市東社區的胡女士起床刷牙時,發現牙膏袋里已經擠不出牙膏了,但她沒有丟掉牙膏,而是把牙膏袋放在桌子上,用牙刷柄使勁搟壓一番后,輕松擠出黃豆粒般大小的牙膏。隨后,她還“不甘心”,又拿出一把小剪刀,將牙膏袋沿邊緣剪開,用牙刷在牙膏袋的內壁蹭了幾下,此時牙刷上的牙膏已經足夠她刷牙用了,而剪開的牙膏袋里,還剩一些牙膏,被胡女士留了下來,準備晚上刷牙用。
記者了解到,像胡女士這樣剪開物品包裝“榨取”剩余價值的年輕人,在港城還有很多。據他們介紹,生活中,可以剪開利用的物品有很多,除了牙膏,洗面奶、護手霜、洗發精、酸奶等,凡是半流質的物品,大多會殘留在包裝內壁以及瓶口內部,這些都可以剪開繼續利用。同時,剪開后的包裝,還可以收集起來賣廢品,可謂“一舉多得”。
不僅如此,港城“剪開族”們還會繼續發揮想象力,剪開一切具有利用價值的閑置物品,用他們的話說,這叫“只有想不到的,沒有不能剪的”。在市民張連榮家,筆者便感受到了這一理念。張連榮的家中,到處擺放著用剩的塑料瓶和鞋盒,剪開的透明塑料瓶中,裝滿了她剛挖來的土,她準備在這些小瓶子里種上綠蘿等植物。而鞋盒則被她巧手改造成抽紙盒或者收納箱。更讓人稱贊的是,她還把孩子喝完的奶粉盒一個個保留了下來,再與剪開的大快遞包裝箱一起,給孩子們做了一個小型的滑梯。如今,張連榮家中,被她通過“剪開”再制作成的物品多達30余件,而且個個精美,絲毫不比買來的差。
不僅如此,閑置衣物也成了“剪開族”的利用對象。過時或破損的牛仔褲,剪掉半截后,拉出線頭做成流蘇,便成為一條富有個性的新潮短褲;穿舊的布鞋和軟底球鞋,剪掉后半截鞋幫,就成了舒適的拖鞋……剪的物品多了,剪刀磨損在所難免,不過這也沒有難住港城的“剪開族”們,他們把用過的錫箔紙折成兩三層,然后拿剪刀剪錫箔紙,反復剪幾次后,剪刀就可以迅速恢復鋒利了。
“利用剪刀,剪出驚喜,剪出綠色美妙的生活。”“剪開族”胡女士表示,能“剪”就是一種成就,其實一開始把牙膏剪開時,也沒有想到低碳、環保之類的字眼,只是覺得沒有用完就扔掉,挺可惜的。而每次“剪開”,讓物品再利用時,一種成就感就油然而生。當得知這還能和低碳環保搭上邊,就更有堅持下去的動力了。